李商隐《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为什么是神句?这首诗可以说是借物抒情,诗人通过蝉的境遇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首诗中尤其是这句诗更是对世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的方法。那么为什么这句诗是神句呢?今天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具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仅供大家参考!
蝉
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较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诗歌《蝉》是一首咏物诗,义山常常借物咏怀,如《流莺》《霜月》《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蝉》等。《蝉》诗更是其咏物诗中的绝妙之作。
诗歌前二联写蝉,自我的形象寓于其中;后二联写人,又让人联想到蝉的命运。
其中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多被世人所激赏。
如《唐贤小三昧集续集》赞此“十字神妙”;
《唐律消夏录》赞其“真是追魂取气之句”;
《唐诗观澜集》亦说此联是“追魂之笔”。
这“神妙”之联不约而同地被诸方家颠倒玩味又赞口不绝,我认为此句应是其困顿政治处境的真实写照。
李商隐一生身陷牛李党争,无法从中突围,亦不被各方势要接纳。令狐楚视其为牛党的后备人才而进行赏拔,但李商隐并没有党派意识,将牛李党人皆等而视之,更迎娶了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这种不设立场的做法自然为牛李党所忌,“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不受两党待见,便导致了其政治前途被扼杀,“一生襟抱未曾开”。
但李商隐又不甘于政途沉沦,其大半生辗转幕府,为的就是等待一个能施展其“万丈之才”的机会,以实现“回天地”“匡国分”的理想。
他为等待这个机会,如流莺般“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的巧啭,亦如本诗所写之蝉一样鸣到“五更疏欲断”的声嘶力竭。
他希望能如闫立本发现狄仁杰这颗“沧海遗珠”一样被世人所见,较终展露光芒。但其始终如流莺般觅不到“凤城花枝”,亦如蝉凄切的鸣叫声不能让碧绿的树叶闻之变色。
“一树碧无情”即是喻指那些热衷于党争的朋党政要们,不顾大唐王朝江河日下,急需人才匡危扶正的严峻势态,一味博取处人利益的冷酷自私、忌才嫉能的丑恶嘴脸。因此“十年京师寒且饿”又岂独是其生活上的困顿,更是其政治不称意的潦倒穷愁的写照。
《唐诗观澜集》云句是“追魂之笔”,更说“一树碧无情可思而不可言”;《唐音审体》也说此神句“不宜释者是也”。即是论及商隐不能言说亦难以言尽的辛酸与苦楚,如此让人绝望的处境,纵如牡丹再有娇艳的“粉态”,亦抵不过“为雨所败”的凄楚不堪。
(转载自悟空问答:茶香炖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