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的意思是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是一个褒义词,经常在用在夸赞别人,那么,对于它的出处来源,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就一起来跟小编来一起仔细了解一下这个四字成语吧!
一、“胸有成竹”的意思是什么呢?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
成语解释: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成语出处: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近义词:成竹在胸、心中有数
反义词:心中无数、茫无头绪
二、成语故事的来源是什么?
宋代文学家苏轼(即苏东坡),不但文章和诗词写得好,而且书画都很出色。他和文同(字与可)是好朋友,文同也兼长绘画。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他的作画,不过是发泄 “怒气”,自求陶醉,并没有什么目的。他画的“墨竹”,大笔挥扫,很有意趣。当时,宋徽宗是喜爱书画的一个皇帝,苏轼屡遭贬官降职之后,总算承蒙这个风雅皇帝的怜悯,让他担任“玉局观提举”。苏轼在观里无事可做,就大画墨竹,绘画技法倒因此大有提高,而且还有独创之处,后人模仿苏轼的这种画竹技法,称为“玉局法”。苏轼曾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介绍画竹的经验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说: 画竹的画家,在动笔之前,一定要酝酿成熟,先有一个生动具体的竹子形象在心胸里,这样,画出来的竹子才生动。
文同也擅画墨竹。他虽然也画花鸟、山水和人物,但是以墨竹为最有名。《宋史•文同传》说,当时人们纷纷请他画竹,送去的绢,堆了一大堆,他厌烦地把它们扔在地上,说:“拿去给我做袜子穿吧!”他画的墨竹,表现出潇洒清秀的形态,受到了同时代画家们的重视,摹仿的人很多。连苏轼都说:“我的墨竹,是学与可的”后来的画家们,学文同的画竹技法的也很多,形成一个画派。元代的吴镇,曾经把宋、元画家中学习文同的二十五人的小传,编成一本书,书名《文湖州竹派》。(文同曾任“湖州太守”,所以人称“文湖州”。)
文同画竹,也要求先有成竹在胸。当时和苏轼、文同都很要好的晁补之〔晁cháo〕,也是能画的文人,他的《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有两句道:
与可画竹时,
成竹已在胸。
成语“胸有成竹”,就是从苏、晁二人上述诗文而来。遇到问题的时候,肚子里先就有了成熟的主张和解决办法,就叫“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
三、西安秦学伊顿补习学校课程怎么样?
西安秦学伊顿补习学校的老师会针对学生们的不同学习阶段,会结合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帮助学生和梳理好知识,并且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训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方面拥有一个核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化的进行训练。
在学生们的学习期间,西安秦学伊顿补习学校的老师们会为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多元的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学生们的学习痛点,老师们会针对性的为学生进行一个讲解,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积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