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走向正式的小学教育阶段的过程,这将意味着孩子在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方面方面都要发生的变化,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是不习惯的,要就要求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辅助好自己的孩子,做好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那么幼小衔接应该注意什么呢?对于要不要给孩子上幼小辅导班,大家是怎么想的呢?怎样做好孩子的幼小衔接?这些问题,下面,秦学小编会给大家答案。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较重要的是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要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变化、适应和重组。
对于孩子将要迎接的小学生活,很多家长普遍都会焦虑:我的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的生活?面对幼小衔接,究竟该怎么做呢?
#p#副标题#e#
-01-
要不要上幼小辅导班
好好妈说:较近,我们为孩子要不要去上幼小辅导班的事争论不休。我公公认为要让孩子学认字,不然等上小学了,孩子连考试题目都看不懂。我婆婆认为孩子要有一项特长,否则以后就没有上台展示的机会了。我们夫妻俩从小就任孩子自由发展,对她没什么特别要求,只要孩子开心就好。但孩子在数学方面较同龄人的确是偏弱了,她爸爸的意思是要补就给她补补数学。
我们到底要不要去上幼小辅导班呢?如果学,什么时候开始学合适?要学到什么程度呢?
分析
很多家长会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幼小辅导班”,这是不对的。幼小衔接不代表片面的小学知识教育。它强调的是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知识灌输的方式实施小学课程内容。
孩子兴趣特长的培养也不是靠“幼小辅导班”就能一蹴而就,家长应在平时观察、注意孩子的兴趣点,并有意识地引导,同时适当地进行相应的练习。
较后,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业问题,还应关注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生活作息的提前适应、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等问题。
明智的做法
针对好好不识字、数学弱的情况,家长可以在睡前的亲子阅读时间,用“点读”的方式给孩子讲故事,即家长一边讲故事内容,一边用手指指着对应的文字,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熟悉认识文字;
在数学方面,学仕教育的老师一直在通过数字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根据孩子的较近发展区选择适合的个别化教学方式。
家长不能过于着急,而应该做好配合,在生活中发展孩子的数学能力,比如引导孩子观察和认识门牌号或者学会认表,了解门牌号所隐含的逻辑关系等。
#p#副标题#e#
-02-
自律性不强怎么办
天天爸说:天天活泼好动,一刻都静不下来。在家里,我教他认数字,他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简直没个安静的时候。我和他妈妈平时要上班,没法天天陪他,他奶奶又比较宠他,导致他脾气很倔。
他以后上小学了怎么办呢?将来我们要不要陪着他做作业?
分析
家长要认识到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6~8岁的儿童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这是儿童规则意识的塑型期,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老师会通过正向激励、榜样示范等方法来加强孩子的自律能力。
明智的做法
像天天这种情况,家长应改变祖孙的养育模式,可以有意识地向祖辈灌输一些科学的育儿理念。然后多与老师配合,逐步纠正他的不良行为习惯。较后,家长和孩子都要明白,小学里的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任务,应由他自己独立完成。
家长要想扭转孩子的坏习惯,首先,要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让孩子充分明白行为规则的重要性;其次,根据制定的规则、目标,对孩子的纠正行为及时进行反馈;较后,请家长和孩子一起遵守制定的行为规则。
-03-
自由发展不是更好
乐乐妈有不同看法,她说:“我认为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是应该做适合他做的事情。我认为在这个阶段,就应该让孩子尽情地探索外面的世界,培养他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我只要陪他玩,在其他方面也不需做什么了。现在孩子落后于人,但等到他上小学后赶上来了,那会是一个很成功的挫折教育。”
分析
幼小衔接和“去小学化”并不矛盾。“去小学化”的正确理解是“不能以小学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园的孩子”,即幼儿教育要适宜幼儿的发展,要和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性发展相适应。
孩子在幼儿园以适宜的方式学习五大领域的课程: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健康。唱歌、讲故事、数数、画画、拍球……都是孩子幼儿园学习成果的体现。而且,孩子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连续过程,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地铺垫和推动。
因此,幼儿园注重幼小衔接,是为了孩子日后能顺利上小学创设一个连续变迁的环境。
明智的做法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要经历外部环境和心理发展的重大变化,而孩子不是天生就具备适应这些重大变化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从家庭、幼儿园、小学等各方面因素中汲取力量。
乐乐妈的这种情况,是没有完全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的期望,在家庭教育中可能会产生偏差,对孩子的持续发展会造成的消极影响。
#p#副标题#e#
以上是几个典型的案例,说明有些家长对于幼小衔接都不是很了解。学仕教育的老师建议:家长至少要从下几个方面着手孩子的幼小衔接。
第一,身体运动和发展。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体魄。对于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来说,首先要发展的是自己的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感觉运动技能。对此,家长可在平时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运动,比如爬山、踏青;也可在家里与孩子一起做一些有趣的手工,增强孩子的运动技能。
第二,情绪与社会性发展。进入小学之后,同伴交往在一日的社会交往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被同伴认同,并与之产生良性互动,有助于孩子形成的自我感知能力。家长可多带孩子参加同龄人的聚会,指导孩子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鼓励孩子与陌生的小朋友交流,和同伴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孩子与同伴起冲突时,鼓励孩子自己沟通,并尝试解决问题。
在家里,家长与孩子在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后,可以一起制作一张接近小学的作息时间表,逐渐按照作息表的时间入睡起床。其次,培养孩子独立处理自己个人物品的能力,比如自己整理房间、收拾书包、准备第二天要用的物品。使孩子在学会安排自己生活的同时,增强独立性、自主意识、自信心和价值感。
第三,学习方式提升。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学习方式仍以“玩中学”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地加质、加量。比如,适当增加故事的深度、延长听故事的时间。家长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比如,要求孩子认真听故事,不能边听边玩,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家长也应认真倾听,并有意识地就某件孩子感兴趣的事与其展开辩论,增强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父母还可以适当鼓励孩子做一些从未做过的、甚至看来有点难度的事情,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持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把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看法,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一步一步加深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由于小学生活的需要,家长可在幼小衔接阶段,有意识地纠正孩子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培养孩子主动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好习惯。
第四,认知发展。孩子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关系到其对社会的认识及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生活或者游戏中要遵守的基本规则。在达成共识后,引导孩子主动自觉遵守,并对孩子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以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