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刚刚闭幕,大西安的天气就回暖了。你们都以为是太阳出来了吗?不,这是党的光辉。
确实,十九大上多项民生新举措,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其中,习总书记在报告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两度获赞。
说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禁让我想起了越来越贵的“学区房”。
为了抑制“择校热”,调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
然而,却催生出新的择校方式——择校而居。正是这种“择校而居”的社会现象直接导致学区房的价格屡创新高。背后的原因不难解释,学区房(学位房)在程度上就是学校的代名词。
买了学区房就可以上学校吗?答案并不是。除去学区范围划分变动外,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此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记得今年有个特别火的话题就是“当清华北大的毕业的人都买不起房子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挤破头去买学区房"?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为什么孩子上不了清华北大,依然要买学区房?
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意识里,读书改变命运。教育就是较大的投资,只要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算倾囊而出也在所不惜。这是购买学区房较直接、较首要的原因。——“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这其中,有不少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无奈之举。为了让孩子进入教育资源好的的学校,除了高额的择校费就是买房落户。
对他们来说,与其每年交择校费,不如买一套学区房来的实在。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也让自己不再“居无定所”。说白了,还是教育优先!
再者,有些家庭本来生活无忧,但是为了一套学区房,大House换小房子,有的还要在背上房贷,为的都是学校的“一席之位”。
这些都是学区房价格飙升的原因。我们不否认,有些有钱人看到学区房的商机去投资。但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央行对房地产行业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这些都大大的抑制了炒房热的社会现象。因而,近几年来,学区房房价持续走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区房=学校的错误认知。
学校因历史、人文等原因对学生和家长更具有吸引力,这个无可厚非。为了能得到好的的教育资源,家长的种种做法也能理解。诚然,学区房对孩子来说是进入学校的一种途径。但这不是进入学校的途径。
因此,家长们要正确对待“学区房”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唯有让孩子拥有真才实学,才能在未来的学校竞争中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