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奖孩子,不能一味的说“你很棒!”适当的夸奖可以让孩子信心满满,阳光快乐。但也可能让孩子变得自负,因此,合理的夸奖孩子,你需要知道点什么:
美国畅销育儿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提到: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使用。使用强效药需要要遵循的标准,需要格外谨慎小心,如果把握不好时间和剂量,就有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有个孩子刚上初一,成绩虽说不坏,但也不怎么样,在班里总是居于中游,考试从来没有得过100分。以前,孩子爸爸总是责备他贪玩不用心,后来聆听了一位教育的讲座,懂得了“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于是,开始反思自己,改正了批评责备的教育方式,多给孩子鼓励和赞赏。比如儿子考了八十多分回来,他就说:“考得真不错!下次继续努力考100分。”有时还说:“你这么聪明,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差,如果多用点功,能考进前三名。”本以为多夸奖孩子,就会激发他的上进心,没想到,孩子一点不买账,一副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的样子,每当表扬鼓励他的时候,他总是不屑地说爸爸“虚伪”。
上述这位父亲就是典型的不会夸奖与称赞的家长,因此他对孩子的夸奖不仅没有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今天,小明就针对如何正确的称赞孩子,为家长朋友们提出以下几点原则,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整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p#副标题#e#
2.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是另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的,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曾对幼儿园的孩子做过一个实验,把他们分成A、B两个小组,让他们解决一些难题。然后对A组的孩子说:“你们答对了8道题,大家都很聪明。”对B组的孩子说:“你们答对了8道题,大家都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较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完成得好的任务。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任务;而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 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因此,就像那本畅销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建议的那样,你可以试着这样夸奖你的孩子:
1. 有益的称赞:我喜欢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风趣。
(孩子的感觉):我的品味不错,我可以自己的选择。
无益的称赞:你总是这么体贴。
2. 有益的称赞:你的作文有几个新的想法。
(孩子的感觉):我也可以有创造性的。
无益的称赞:你写的不错,当然你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3. 有益的称赞:我感谢你今天洗了盘子。
(孩子的感觉):我很负责。
无益的称赞:你比其他人都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