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分别是什么?关于夏商周这个历史时期的考点一般都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个制度。但是很多同学还是含糊不清。不知道两个制度之前到底有什么不同。较重要的就是在做题的时候分不清,这样就会导致判断错误,答题的知识点也就偏了。所以我们还是应该系统的去学习一下这些。毕竟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以下就是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具体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目的不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增加王权的稳定。
②内容不同:分封制下,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重要的诸侯国有燕、鲁、宋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其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为大宗,庶子进行分封,为小宗。
③作用不同: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进而强化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形成了森严的宗法等级,增加了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④结果不同:分封制下,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放心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而宗法制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仍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还有影响。
(2)联系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周天子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为一方的诸侯。在各诸侯领地内,除诸侯由嫡长子继承外,还再分封其余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如此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可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和纽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权利集中和分散的角度来看,是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首先是政治时代,这一时期即地方与中央王室联合执政,王室为较大而已,这一政治制度贯穿奴隶制社会与封建社会形成之初,秦朝建立后随着分封制的废除而走向消亡。
然后是豪门世家时代,自汉代始,虽然其不像昔日一般,有着封地,能行国中之国,但由于其社会背景下受过教育之人基本上皆为世家之后,所以基本上垄断了官员的选拔,这一模式延续至南北朝时期,随着科举制的推行走向没落,隋唐时期是其较后的兴盛时刻。
再来是士大夫政治,这是科举制度较兴盛的时代,也是我国迈入彻底的中央集权之前的较后一个集体决策模式,此状况的典型时期是宋明两代。
较后是的中央集权时代,即清代,此模式下,皇帝是否勤勉直接决定是否能正常运行,清皇帝相比前代较为勤勉,正是因为如此。
概述
1.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的兴衰
(3)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
(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此考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归纳青铜时代的特征以及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
(1)农业和畜牧业
(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3)商业交通和城市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2)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2)土地制的变迁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政治制度
一、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我国开始有了早期的政治制度。禹死启继,自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此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2、主要内容
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夏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
(1)继续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
(2)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3)地方:封侯、伯。他们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影响: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及目的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时期进行大分封,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2.主要内容和影响
(1)主要内容:一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二是被封的诸侯国需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三是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2)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的统治,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
3.分封制的破坏
(1)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2)表现: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增加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2.宗法制的特点(★)
(1) 宗法制的较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2)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3.影响
宗法制增加了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题例一: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答案
(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
破解:统一;推行郡县制。(2分)
常见考点考法
分封制和宗法制对以后的王朝和当今的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节内容出题点特别多,尤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出题形式多样,选择题、探究题居多。高考命题一般以当代的社会现象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这些现象与早期政治制度的关系。
常见误区提醒
嫡长子继承制:理解这一概念注意两个要素,一是“嫡”,二是“长子”,是否是“嫡”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嫡”子中“长子”为大
总结升华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典型例题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思路点拨:宗法制对中国的姓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都有的影响,其是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宗法制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宗族观念包括的范围要宽一些。如果是宗族观念的话,那么只要是他这一个宗族的人都可以继承王位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排除A。三纲五常的伦理观与宗法制无关,,可排除C。秦汉以后的分封制和传统的宗法观念的还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不对
答案:A
2.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剖析】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宗法制是通过分封制表现出来的,分封制也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来实行的,伯禽是周公的长子,而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所以D项错。另外,判断大宗和小宗的依据是“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同时,周天子是的大宗,其他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在某诸侯国内部,诸侯国的始祖是大宗。由此判断可知,A、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
【答案】C
3.(2010•广东卷)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答案:A
以上就是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具体的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分别是什么?夏商周政治制度辨别!的相关内容,宗法制较的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点也是考试的重点。相信大家看完以上的内容也就清楚的知道应该怎么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