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准大学生会顺从调剂,但是没有勇气选择不服从调剂呢?随着开学季来了,很多学生现在都应该拿到自己录取学校的通知书了。不知道通知书上的是比较满意的还是说是一般般呢?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很多时候很多考生都希望自己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但是天不遂人愿,分数的原因很多学生都会选择服从调剂的,那么为什么没有人选择不服从调剂呢?
第一,现在的高考录取模式采用的“院校+”的模式。
在高考录取时,大部分省份采用的是平行志愿,在志愿填报时采用的是“院校+”的组合方式。也就是说在志愿填报时,你选择了某个院校,需要选择这个院校下面的,然而大部分学校不同的方向,就业情况和实力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像财经类的院校,金融、会计类的,就业情况肯定是较好的,但财经类的院校除了有会计金融之外,还会有一些人类学、语言学之类,而这些就业率低。
另外,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所谓的遵循志愿,指的是遵循院校志愿,你的档案只会被投递到你志愿中填报的院校,而不会被投递到你没有填报的院校当中。
一次投档指的是考生的档案,只要被投递出去,那么该名考生该批次的投档工作已经结束。
换句话来说,只要你的档案被投递到某所院校,较终的结果,要么是你被这个院校录取,如果没有被院校录取,那么就只能够等征集志愿,或者是下一批次录取。采用平行志愿的省份,每个考生可填报院校的数量比较多,这就造成综合实力比较强的院校,竞争是比较激烈的,在投档的过程中,一般是不会出现生源缺额的情况。也就是说,你要么选择同意调剂,如果你不同意调剂,那么被退档之后,只能够报考层次比较低的院校。在志愿填报时,你是选择层次比较低的院校呢?还是选择同一条件了,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优先选择同意调剂。
第二,“考研”热和“通识教育”,让学校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现在有一部分学校在本科阶段采用的是通识教育,在大一、大二阶段是不区分具体的方向,高考招生是按照大类进行招生。如果高校采用的是大类招生,那么对考生来说,挪腾方向的空间就比较大。即便是你被调剂到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大类,那么在大三、大四的时候,还是有机会能够选择,一个和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有交叉的前沿方向。
另外,今年是00后参加高考的第2年。00后是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能会比较高一些。我在辅导学生填报志愿时,有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本科毕业之后不打算就业,有考研或出国留学的打算。
如果本科毕业之后不打算就业,那么在志愿填报时,院校选择就重要,你能够报考院校,就尽量优先选择院校,能报考院校,尽量优先选择院校,因为 、院校不论是保研还是考研,都占优势。
第三,在就业时,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在志愿填报时,当然要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正如一句话说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如果你选择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方向,那么你大学4年的学习,包括以后的工作将痛苦。但正常情况下,你对一个的态度,除了感兴趣之外,很有可能是既不感兴趣也不讨厌。就相当于对一个人一样,你可能是对某个人特别感兴趣,但这并不代表除了这个人之外,你对其他的人都是讨厌的。
每年真正被调剂到,自己特别讨厌的的概率是低的,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的感觉可能是,说不上来感兴趣也说不上来特别讨厌,如果要认真学自己也能够学得好。而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方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现在大部分行业发展速度快,很多革命性的变化,往往是来自于跨界。这就导致一些新兴公司,比如互联网公司、传媒公司、房地产公司,开始重新定位对于人才的要求。比如,有些用人单位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实习经验、沟通能力等,而对具体的要求越来越宽松。
具体的表现在,之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般会注明具体的方向,而现在有一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改成了某些方向优先,甚至一些互联网公司在招聘时,已经完全放开了门槛,不再详细注明,只对应聘者的技能、毕业院校、学历层次、工作经验等有要求。
所以在志愿填报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服从调剂,和有没有勇气选择复读关系并不是很大。在志愿填报时,要不要同意调剂,一方面是要看自己的高考成绩、职业规划,另外一方面是要看整个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