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冈中学大家都是比较了解的,由于黄冈中学曾经屹立在高中的学校之巅,倾听世人的惊叹。曾经很多的学校都以黄冈中学为例,学习黄冈中学的教学方法,学习黄冈中学的学生习惯。但是近几年,大家会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黄冈中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再也没有前几年火爆了,这是为什么呢?神坛黄冈中学发生了什么?
#p#副标题#e#
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无尽的荣耀。上世纪90年代,黄冈中学老校区150亩的校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无数人前来取经。但记者近期的调查发现: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正在逐渐走下“神坛”: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考生,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截止到2013年的近十年,黄冈文理科600分以上的有8503人,仅占全省12.1%,与人口比大致持平。
如果要衡量一所高中的实力,可参考的评判标准通常包括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大学率等。不过,有的人更青睐一些比较“俗”的标准,比如每年有多少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是否能培养出高考考生。正因如此,当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的黄冈中学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考生、2007年以后再没拿过国际奥赛奖牌,一些媒体开始高呼: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已经跌下神坛。
这座曾因高率、高获奖率而享誉的“级牛校”,在媒体上的形象已经明显不再像过去那样光鲜。这说明黄冈中学正在经历一些变化,也正在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但是,仅用一些功利的标准衡量一所学校的实力,得出的结论恐怕比较草率。事实上,尽管黄冈中学的尖子生数量有所减少,它依然是湖北乃至实力排名靠前的学校,其整体率与30年前相比并没有显著下降。
黄冈中学为何辉煌不再?媒体分析了几大原因:其一,“黄冈模式”的底色是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这与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相悖;其二,2004年各省就已开始分批试点新课程标准改革,但湖北省直到2009年才列入第六批试点;其三,黄冈中学曾精于对高考卷的研究,甚至直接参与阅卷和命题,但分省命题让它失去了话语权;其四,奥赛成绩与高考脱钩直接削弱了黄冈中学的影响力。
这些分析当然都有道理,也是黄冈中学在教育改革浪潮中难以回避的转型阵痛。但不容忽视的是,黄冈中学出现没落迹象,较根本的原因是它与武汉、襄阳等地的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不对等的。一个地方的教育实力与经济实力息息相关,黄冈中学终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所非省城中学,它难以抵抗武汉等大城市对好的生源、好的师资的“虹吸效应”。每年都有数百名尖子生被其他学校以优厚条件“抢”走,黄冈中学的“高考成绩单”自然不会像以前那样光鲜。
#p#副标题#e#
如果能厘清这一点便不难发现,那些欢呼“黄冈中学不再辉煌是一件好事”的人,其实并没有看清我们当前的教育格局正面临的严重危机。黄冈中学是中国数量庞大的非省城中学的代表,也被很多学校当作从高考制度中突围的学习对象。试想,如果连黄冈中学这样有几十年深厚积淀的“级牛校”,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变成教育资源分配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其他普通中学的处境想必更艰难。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实是,黄冈中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家庭贫困,他们过去只需要勤学苦读就有可能实现命运的“逆袭”。但在如今,这种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概率越来越小,贫寒子弟已经越来越难以挤进“尖子生”序列。近些年,北大清华等学校农村生源学生占比越来越低,贫困学生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黄冈中学这样的贫困地区高中竞争力越来越弱。
事实上,曾靠“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帮”而闻名的黄冈中学,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开始转型。如今黄冈中学很少出省考生,但整体实力没有下降,素质教育的成色更足,正是转型和改革的结果。反倒是一些片面追求高考政绩、追求高考考生等指标的高中,走上了黄冈中学几十年前的老路——比如,有人比较黄冈中学和衡水中学的学生作息安排发现,后者的学习强度其实比前者还要高。
面对“黄冈神话不再”的论调,黄冈中学似乎并不急于反驳,黄冈中学校长刘祥仅以“我们好不容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想喘口气,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回应。认清自己要转型的方向,不再刻意追求一些“俗”的标准,更能体现一所学校的担当。黄冈中学在主动转型,媒体和公众的评价标准或许也该“与时俱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