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可以说,十年寒窗苦读,只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因此,高考在社会上掀起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
那么,对于高考,参加过得人都有着切身的体会,高考学习的紧张、高考压力之大、高考的时间之紧迫等等。那对于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是有着一丝的新鲜、期待与惊喜。高三的学习,单调而紧迫。
在高三的时候,学子们跟着老师的步伐,紧张着、学习着,老师时常会激励学生们,把握学习的时间、找准方向与计划等等,那么,老师所说的话,有多少是真正的适用呢?
高三的我,我不关心自信心,不关心分数,只关心排名。
#p#副标题#e#
高三的老师说过很多话,但我只相信三句:
我也高三过。上高三之前,我对高三美好的传说,都赋予不信任。
我不信任半天踢足球,半天上课,晚自习还睡觉的学生,会考上北京大学;
我不信任平时交白卷的学生,高考忽然灵光乍现,考了;
我不信任左手吉他,右手键盘的人,能考过专心致志的学生;
我不信任翻围墙去上网的,学功课较灵光;
我不信任家长从不过问的学生,心理较健康;
我不信任今天经某位教育点穴,明天就逃出生天;
我不信任高考会提供作弊的空间;
我不信任高考会给予常发挥的机会;
……
上高三后,学校组织了第一次摸底考试,我考出了一个级好的分数,数学高达142分,文科总分过620分。老师说,这是为了让我们“增强自信心”的一次考试。我不关心自信心,不关心分数,只关心排名。
我在班上排名第四,在全校文科生中排名第21。这就是我高三的第一个起点名次。而高一的时候,因为文理不分,我竟被糟糕透了的理科拖累了总成绩,以致排名在全校一千名之外。
分数只会让我迷惑,名次才能给我自信,让我平静,让我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下去。
#p#副标题#e#
成绩排名被认为是反教育规律的,现在正被人性化地抨击。但是,我以“运动员”的思维,认为成绩排名是天经地义的。
空口鼓励没有用,数据才是硬道理。这样,你才知道自己身前身后有多少人,你才知道自己的目标定位。才不会在自己蜗行龟步的时候,妄想着拿世界长跑。
考了几次之后,我逐渐知道了自己成绩区间,在570-590之间。我的名次从来没有跌落到班级第七名之外。
不过要过前面的人,也不容易,的办法,就是在我的弱科上着手。
我的弱科,也是大部分文科生的弱科,那就是数学和地理。
我积攒的一点体能和毅力,几乎都给了数学;我的方法是做题、再做题;
我积攒的优势,给了语文和外语,我的方法是只参加考试,这两科的作业选择性地完成;
我积攒的智慧,给了历史和政治,我的方法是做笔记,画表格,理框架,找得分窍门。
还有地理,我一直没有找到方法,只是在混乱的调整中跟进别人的步伐。
我的数学老师说:“你是我见过的做题较多的学生。”
有一个章节,我没有搞懂,于是去网上下载了有关这个章节的试题汇编。打印出来,一共是600页。
每天晚自习近4个小时,我都在埋头做题中渡过。做完了之后,我常常觉得头已经不在脖子上了。
我所做的题,几乎都不是老师布置的——老师绝不会布置这么多题。
我的题,全都来自教辅书市场。每个星期,我都会去补充和更新试题。我是个“教辅书原教旨主义者”,我知道在市场上能找到教辅书的名称、优劣、出版周期。
我不会傻到做的题。但是我需要大量的信息,才能筛选出对我有用的那一部分。
做题的辛苦,在高考中终于得到了回应。我的数学,是科目中考分较高的。我的较弱科目,成了我较强势的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