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之后,到了学生们报到的时间,有很多学生都会选择放弃,这种事情每年都是存在的,但是具体的数据我们都是不能够知道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学生们这样做对于自己的诚信是有的影响的。那么关于学生们被录取却不去学校以及不去学校的学生的发展规划,还有相关的影响,大家可以具体的了解一下!
不复存在的落榜生
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限制,25周岁以上公民均可参加高考,大龄考生的历史是从这里开始的,注意,并不是说之前没有大龄考生,这是两个概念。
以前大龄考生都是在校的复读生,但在录取时,复读生是需要减分录取的,比如二本录取控制分数线是500分,复读生需要505分才能达到提档分数,取消年龄限制,也就是取消了复读生减分录取的规则。
这个意义远远大于来自社会的大龄考生,实践也证明,这些年的复读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很多机构和巨无霸学校,高考刚刚出分,就开始招复读生了,因为有很大的需求。
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从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落榜生和复读生这个身份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高考录取率已经过了80%,高的地区过了90%。
2015年,86岁的考生汪侠手拄拐杖,在搀扶下第15次步入高考考场
高考一般分为单考单招和普通高考,单考单招即专科(高职)录取,单独划定录取分数线。教育发达地区的录取分数线也就100多分,高考考生基数大省的录取分数线不到200分。
高职院校普遍遭遇生源危机,很多院校一般只能录满计划的60%左右,对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一路绿灯,高职退出统一高考序列。有些地区高职院校直接登记入学,在很多地区,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落榜生了。
#p#副标题#e#
高考录取进入个性化时代
落榜生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没有了落榜生,为什么复读生反而会急剧增长?因为高考录取已经进入了个性化时代。
录取不报到或选择复读的,主要有五类考生:一是达到了一本线,没有达到心仪高校录取分数线,有的考生就是冲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去的。这些考生不报到,参加复读,目标就是冲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
二是上了本科线的考生,没有达到一本线,认为自己在高考考试中失误,被录取,不去报到,参加复读,为来年参加高考,冲一本线。
三是考生没上本科线的,被高职专科院校录取,很失落,他们不报到,参加复读,就是为了第二年考个本科。
第四类是没有达到当地专科录取分数线的考生。
第五,去国外或境外读大学。国外留学已经不是权贵阶层特权了,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也选择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即使学生被或大学录取,在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两者之间,如果学生选择出国留学,那么,就会出现录取不报到的现象;
香港地区的大学虽然在国内招生,但大学体制和国内大学不同,学生选择香港的大学,也会出现录取不报现象。
没有达到当地录取线的复读生人数只占少数。大量复读生是上了本科线没有达到一本线和专科线上没有达到本科线的考生。
录取不报到数据核算
每年录取不报到和高考复读生到底每年有多少人?虽然没有公布相关数据,是可以核算出来比例的。
据某省公布的2017年高考报名人数数据,43.62万学子报名参加高考,复读考生38.97万人,社会考生4.65万人。
我们来分析一下社会考生4.65万人,真正结婚生孩子了,甚至退休了,闲来无事参加的高考的社会考生很少,大量的社会考生是复读生构成的,因为高考复读生在报名时一般是按社会考生参加报名的。
张某在2014年11月份填写2015年高考报名表
从该省统计数据来分析,高考复读生大约占10%。个别地区录取率高,复读生占4%。不取髙值和低值,取比例平均数7%计算,每年有900多万高考考生,复读生有七十万左右。
关于高考考生录取不报到的数据,只公布过一次。2004年公布,2003年,大学发放的录取通知书是428万张,真正报到的则为382万人,有46万人收到通知书后不去报到。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公布过录取不到报的数据。
从2003年情况来看,高考考生录取不报到的比例过了10%。这十几年,录取不报到现象并没有遏制住。按10%比例来核算,每年大学录取的高考考生有700多万,每年录取不报到的考生人数在70万左右。
每年录取不报到人数,和高考复读生人数基本一致。
录取不报到是正常现象
连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有录取不报到的新生。我相信,大学都会有被录取不报到问题困扰,只不过有的大学录取报到率高,有的低一些。
录取不报到,是大学近十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但没有上升到生源危机的地步。大学录取不报到是正常现象。虽然国内大学和西方发达录取模式不同,但同样存在录取不报到现象,录取不报到比国内大学普遍。例如哈佛大学2014年有400左右学生录取没有报道,当年美国综合型大学报到率较高的也就80%多,大都在50%左右。
没有教育部门和学校倡导学生录取不报到的。但学生录取不报到是正常现象。录取不报到虽然挤占了高校有限的计划,伤害了高校的面子,但在我国高考制度发展的轨迹上,这种现象是进步的,如果把香港和国外的大学算进来,说明学校之间的竞争加剧了,真正受益的应该是学生,因为学生上学的选择余地加大了。
但是,如果打算出国,或者准备复读,可以不填高考志愿;填报志愿时,对哪个大学不满意,可以不填,既然填报了,然后录取不报到,考生光顾着玩个性了。
目前高等教育招生严格按计划执行的,一个学生只会收到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如果不报到,就会浪费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和大学招生计划是有限的。
两难的抉择
目前,大学和教育部门没有公布录取不报到的数字,但不证明这个问题不存在。从一些地区和学校采取措施来看,录取不报到已经很严重了。例如有大学为了防止录取不报到,采取提前收取学费。
有的地区把录取不报到考生参加下一年高考分数的位次排列在同一总分的较后位次。
有地区限制录取不报到考生填报志愿的学校数量,在实行平行志愿的各批次,允许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不过2个。
极端的 ,有个地区曾经出台过政策,凡按考生志愿录取但未报到入学的考生,下一年度录取时,可能因诚信缺失而不予录取,后果由考生自负。
录取不报到到底如何解决,是两难的抉择。不管是现在的录取方式,还是未来新高考模式,录取不报到现象是很难屏蔽的。如果新高考选考科目设置有效期,难么,还是会有考生选择复读。说明依然会有大量考生选择“放鸽子”。
出台严厉的政策,限制考生录取不报到,或者新高考不设置选考科目有效期,那么,就会限制考生自主权。
将来,高考填报志愿实施以优先的原则,或许程度会缓解录取不报到现象,但不会杜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