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是学生高考结束之后较重要的事情,学生们需要严肃的对待,因为志愿填报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大学报考,未来就业等等,但是同时呢,在学生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学生们很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问题也是因为学生对政策的不了解造成的,所以学生们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志愿填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1
不顾实力,盲目冲
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平行志愿没有什么风险,因此,第一、第二志愿冲,第三、第四志愿冲,第五、第六志愿才和自己的实力差不多。
解读:针对填报志愿时如何排序六所高校的问题,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尹兆华建议,第一个和第二个志愿学校应是考生向往但依据往年分数报考可能有些悬的学校,可以“跳一跳”,努力冲一下;第三、四个志愿高校应是考生比较喜欢且依据往年分数录取问题不大的学校,可用来“稳一稳”;较后两个志愿高校是考生按照平时成绩完全有把握考上且自己又能接受的高校,可用来“保一保”。
#p#副标题#e#
2
院校之间梯度不合理
一些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设置的梯度太小,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之间,第三和第四志愿之间都只有几分的梯度。
解读: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尹兆华建议表示,6个学校间应有分数差,较好在10至20分,如果分数差只有5至10分,则两校录取分数线过于接近,可能录取不了。
3
志愿不服从调剂
按照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规则,一名考生投档到A志愿学校,由于分数较低(刚过投档线)、志愿填得较高(都选择学校较热门的)、志愿不服从调剂,仍可能被退档,而退档之后将无法再投到之后的志愿。
解读:为规避这一风险,很多高校承诺“进档即取”,但需要满足“志愿服从调剂”的前提,为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谨慎考虑服从调剂。
4
只考虑分数,不考虑兴趣
在实际填报时,有很多家长和考生只以分数为依据,根本不考虑兴趣,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对学校、不满意。
解读:在填报志愿时,通常要遵守三个原则,一是“实力原则”——按实力进行定位;二是“政策原则”——符合高考政策和志愿填报规则;三是“兴趣原则”——结合实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
5
重“热门”,轻“新兴”
面对数以千计的,到底选择哪个?大多数考生或家长都会去选择当下的“热门”,所以造成了在同一个批次开设这些“热门”的院校,出现严重“撞车”的现象,导致分数同比往年会升高,使得一些考生会失利于这些,出现“退档”。
解读:无疑,热门是学校的“拳头产品”,师资力量较强、软硬件设施较佳。在学习这些时,学生可以接触到学术的前沿,也有机会接触到领域内的前辈大师。
然而,在看一些新增时,比如说物联网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家长和考生去了解的范围有限,包括的学习、开设院校、师资力量、深造机会、就业情况参考的资料或是实证偏少;此外,重要的是没有以前的录取分数作为参照,考生和家长往往很难定位,就会造成好多人不考虑或是不愿意填报,所以这些的录取分数低一些,给了考生一个录取机会。
但家长们要注意,新增设的,是大力支持发展的某些行业,为该行业缺乏人才而开设的。所以家长面对新增时,要认真研究,慎重考虑,是否适合孩子去学习与发展,把握住这些机会。
6
重“录取分数”,轻“录取原则”
很多家长与考生在选择时,只是看这个的往年录取分数是否和自己的分数相对应。有些考生和家长会将录取分数的高低与的优劣联系起来,认为分高的,在这个院校中就是好。分数低的就不是好的,但是这种对应能联系起来吗?
#p#副标题#e#
解读:当下,录取分数一直被炒作,似乎成为了公众感知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学生培养质量、优劣的指标,因此诸多大学的好的生源大战也愈演愈烈。
实际上,的录取分数高,一方面与该受关注程度高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门”;另一方面也与开设院校的实力强有关。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录取分数的高低与的优劣联系起来。比如当下财经类在各所院校录取分都较高,但某些院校的财经类实力却一般,所以家长们,要注意。
考虑是否能被某院校的某个录取,不仅要参考这个的往年录取分数,重要是要掌握这个院校的“录取原则”。
比如录取原则是“分数优先”的院校,我们只考虑自己对的喜欢擅长度的高低顺序排序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级差”的录取原则下,就要考虑第一个的录取概率是否能满足,即要兼顾这个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或是自己能学习的),否则在下一个录取时,级差让考生的分数优势降低,录取概率大大降低,考生退档风险加大。
所以考生和家长要注意对于院校的“录取原则”的研究与分析,确保孩子能被自己满意的录取,避免调剂或是退档。
7
“调剂无所谓”,押宝在入学后转
在往年的填报中,有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考入“好”的院校,比如进入/院校,由于分数没有优势,所以家长们都借助于“服从调剂”来实现“帮助”孩子进入这些院校,牺牲孩子的优势。因为家长和孩子都期望入学之后,利用在大二时的“转”来扭转孩子这个“调剂”的局面。
解读:家长和孩子们要注意,为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部分高校确实大幅增加校内二次转的机会,以抵消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
一些高校有相关政策:允许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5%的学生,根据学习成绩重新选择自己喜爱的。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利用这类政策成功转的学生并不多,各高校转、换管理办法都有条条框框加以限定。但是这个政策目的在于激励,让品学兼优学生有满足转换愿望的机会,希望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要放松学业。
因此,家长和考生们慎重自己的选择与填报上的研究,尽量让孩子在1~6个中被录取,不要将希望寄托在“服从调剂”上。
当然,如果被录取到不理想的,也并不等于判了“死刑”。很多高校也都有辅修或者第二学位可供选择,而且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弱化间差距。在本科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也是以“重基础、宽口径”为原则,所以大部分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区别不大,通过自学相关课程,也可以弥补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