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高考改革改的是什么呢?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高考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11-29 17:14:18

  新高考改革是教育的大事,是学生、家长、老师等等与教育相关的人士都应该了解的事情,新高考改革是针对我国教育存在问题进行的调整改革,使得教育不断的完善,拥有更好的发展,在新的高考改革中,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以及家长应该怎么去面对呢?

2017年新高考改革改的是什么呢?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017年新高考改革改的是什么呢?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由新浪教育主办的“新浪2017中国教育盛典高考行业峰会”在北京举办,主题为“新高考之变”。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教授出席峰会并作了《新高考新方略》的主题演讲,从规划视角对高考变化进行了解读分析,并为考生、学校提供了相应指导。
#p#副标题#e#

  张亚群教授指出,高考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过去的考试制度。我们需要要了解“变”的是什么,没有“变”的是什么。还要想到“变”了以后会产生哪些影响,影响产生了以后,我们的中学,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考生应该如何应对。

  中国的高考是考试,是社会的代表,从层面来讲,高考改革就要适应大众化、普及化的需要。虽然在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模式、志愿填报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高考在中的地位和考生想要考上好学校、选择好的美好心愿并未变化。高考规划要做到以“不变”应“已变”,学生自己要做到“知己知彼,随机应变”。高中学校要根据新高考,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学科、选择考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适应新高考选课走班的新学校管理方式。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新浪教育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我来自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我们也是教育部文科基地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去年也参加了新浪教育的活动,所以我对新浪教育很佩服,因为你们这种精神,你们这种视野,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包括新高考的改革。所以,在这里感谢。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新高考新方略》。方略就是方针政策,我主要是从规划的角度进行讲解。

  新高考“新”在哪里,哪些地方是“新”的,哪些地方没有变,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高考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过去的考试制度。所以,我们需要要了解“变”的是什么?没有“变”的是什么?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变”了以后会产生哪些影响?第三,影响产生了以后,我们的中学,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考生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看“变”的地方。十九大提出我们走进新时代,实际上我们的高等教育到今天已经是大众化后期了,很快会进入普及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就要求要改进和完善考试选拔制度。第二个动因是人才培养模式。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之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从50年代的“专才”模式,现在要向“通才”模式转变,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促进我们招生机制的变化,我们的考试制度需要要跟着变革。

  它的变革在哪里?我给大家解读一下背后的含义。第一,高考由原来的3+综合,改成了3+3,后面的“3”是综合科目演化为3。第二是志愿的填报方式,有的省份开始把放在首位,有的省份是跟学校平行,还有30多个省市正在改革。第三,录取的标准,从原来单纯的看分数,现在演变为“两依据一参考”,把录取的标准进行了分解。第四,学术型与职业技术分开,高职招生标准选拔方式跟学术型的选拔分开,这是很大的改革。为什么这样改?因为在大众化阶段我们的高考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强调的是适应。

  你想上大学,时候、阶段都可以上大学,我们的高考不是把一部分人挡在学校门外,而是要诊断你,你适合学什么,你适合到哪个学校学习。

  两种考试改革的模式做一个比较。这两个模式都是3+3的模式,但是导向有一些差异。上海选考占比重较小,3个统考科目150分,这是大家相同的,后面是学业等级考试。我们新一轮高考改革有意识的要降低高考竞争的难度。上海是70分,是100分。较后填报志愿的时候,上海只差了30分,三门90分,选考的比重占整个高考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的比重稍微大一点,是60分,三门就是180分。
#p#副标题#e#

  取消的录取批次,实行三段报考志愿,80个平行志愿,实行的是优先,上海实行的是院校和志愿平行录取。根据今年大家的反响再做微调,据我个人的观察,舆论界、考生还是比较倾向于上海的方案,上海取消了本科的一本、二本。其他省市的方案基本上是从这两个方案当中选择。

  第一,选考实行100分的计分方式,上海这种方式,除了西藏之外其他的很少选。第二,绝大多数省份选考只考一次,的考两次,这个很少,而且出的问题较多的也是两次考试。美国每年考七次都可以,为什么我们两次都不行?大家别忘了,美国跟中国的考试是不一样的,美国注重的是学习能力考试,中国注重的是学科考试,也就是说我们的考试跟课本学科是挂钩的。教材,使用人教版的、华东师大版的、北师大版的没有区别,所以中国的卷子如果考两次就困难。

  “不变”是为什么?较重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社会教育考试首先讲的是公平,所以第一轮高考改革把公平性放在首位,无论是自主招生,无论是科目改革还是录取制度改革,首先把公平性放在首位。社会公平就要有一个客观标准,于是三个方面没有变。一是高考总分录取,无论怎么改,都是以分数来决定你填报的志愿顺序。二是个人的发展需要,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十九大提出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了,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我们考生的愿望是什么?追求学校、追求,这是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我总想考一所好的学校,为什么?将来找一个好工作。为什么找一个好工作?将来有一个好的生活。

  我们中国的高考是考试,是社会的代表,所以从层面来讲,高考改革就要适应大众化、普及化的需要。因为这个社会是分层分类的,什么样的人才都要有,上面要有领袖人才,下面要有技术人员,都需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考试要增加选择性。

  也就是说,高考无论怎么改,高考在教育、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没有变。这三个不变会影响到我们后面的选择。

  新高考已经试点的、上海有哪些变化?上海在考试之前有家长分析了,为什么要分析?因为他小孩要上大学。他们认为新高考对男生不利,因为两门课,外语跟中文,女孩子考起来比较占便宜。第二,对2017年考生不利,因为刚刚试点,还没有总结出规律。第三,对小学科不利。报考的人少了,对学校排课不利。比如的7选3,排列组合是35种组合,这样中学多少老师可以承担这样的课程,而且管理起来压力也很大。第四,对普通高中不利,因为我们的普通高中师资没有重点中学师资厉害,人数也没有那么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新高考放在和上海试点的原因,因为和上海基础教育是较发达的。再有是对大学理工科类招生不利。

  再看总分差,上海是540分,是630分。总分的差距关系不大,较关键的是对考生来讲他怎么能够获得。考试改革的结果,地理和生命科学报考的人越来越多,上海有7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地理,物理只占30%。再看,这是考生选择的结果,考生选择之前大家推测上海的高校对物理学的要求,上海37所院校当中,较多的考选科目是物理,上海交大、大学对物理要求很高的,学理工科的考生需要要学物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较后占比只有37.9%,为什么?因为考生不买账。生命科学占20.3%。

  2017年高考生共有29.13万,选考物理的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高考招生报名人数的31.987%。不要说中学物理难以维持,我们的人才培养也会受到影响。2018年高考的报名怎么来改变考生的选择,不能说不报不行,不能采取行政措施,因为考生他有选择权,要把选择权交给他。怎么样才能改变他的想法?首先看他为什么这样选。

  高考科目无论你怎么改,有三个不变,一是按总分录取不变,如果不按总分录取问题会更大,因为首先考生要求公平。考生觉得物理比较难,跟学霸一起考他会垫底,那么他就不选了。在上海的报考中,地理、生命科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因为这两门科目放在高二考,高三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重点对付语数外。

  所以,学生、班主任、家长他们背后的考量是从总分制出发的。正是因为这样的角度,不喜欢学地理的人,不喜欢学生物的人也会来考,因为这样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放在高三阶段。假如把物理放在高二,高三就不考了,选的人就会多。从技术上来讲是这样的。

  影响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是这样的考试制度,所以辅导班多了。选科基本上在高一就进行了,分科反而提前了。将来的考生他的重点是放在前面那个“3”上,后面的“3”因为难度低,所以家长也好,班主任也好,对这方面重视度相对小一些。
#p#副标题#e#

  “选科”必然造成“走班”制。会带来哪些问题?课程会开不齐,因为35个组合或者十几门的组合,不会全部都开。另外是分值转换带来新的不公平,学业考试分数不一样,你的等级要么划上去,要么划下来。大量的学生集中在中间的5%,上海是11个等级,是21个等级,我们的高考改革是想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实际的结果是学业考试一旦纳入高考总分,它就变成选拔性考试了。在这种情况下,分值转换会带来不公平,有的会到上一个等级,有的会到下一个等级,带来新的不公平。另外新的选课制不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还有博弈与机会主义思想潮涌。那么考生的焦虑就会加重,教育教学秩序也容易被打乱。

  美国的高考是考学习能力的,它可以跟教学毫不相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高考要怎么应对?我主要提出两种导向。导向之一: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以“不变”应“已变”,我们“不变”的是什么?总分不变,高考的定义不变,考生的心愿永远不会变,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我们怎么办?新高考“两依据一参考”,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家要处理好。

  在座的很多是规划师,也会帮助考生填报志愿,实际上这是战略性的东西。把这个把握好了,考生自己就会在这方面有很好的选择。

  学业考试因为分值比较低,难度比较低,相对来说大家就不会太重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前面三个学科上。所以,大量的信息需要考生关注,学校关注,高校要把自己的理念向录取生、向中学的老师宣传。

  导向之二: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大家就要问这个“机”是什么,当然是机会、机遇。哪些是机遇,哪些是机会。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自己的优势在哪儿,我们的特长、我们的成绩,每次考试根据自己的成绩量体裁衣。另外就是兴趣,有的同学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特长,但他对这个却不感兴趣。还有优势跟兴趣之间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有些人不是天生有兴趣的,比如钱伟长上清华的时候学的是历史系,九一八以后他说我学这个有什么用,我要学工科,所以他就学习了物理。

  还有要知彼。这个“彼”是招生的学校,所以你需要关注院校的信息。同时也要关注竞争的规则,我们的规则每年都会有微调。这是每一个考生要关注的。第三个报考的动态信息。较后一个是和社会的需求。

  机遇在哪里?第一个机遇,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就是会走通才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里面就讲到通识教育、教育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现在高考是语数外,对女生有利,为什么会这样?大家说这样对男生不公平,不要这样看。为什么要考这三门?因为这三门是你接受高等教育应该具备的基础。我们的规划师、辅导的要跟学生家长讲清楚,选考科目在高校里也会变动。

  另外一个机遇是分类招生,第三是自主招生,较后是的政策。政策是三个专项以及很多不同的计划。怎么样把握院校,学科,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当你在报院校的时候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是分类排名,第二是声誉。现在双建设里把排名放的很前,有的学校排名虽然不靠前但是声誉很靠前,声誉会转化为排名,排名也会转化为声誉。学科主要看两个:第一看实力,这个学校某某学科的实力;二是看潜力,的适应性主要有两点,一是社会需求的适应,这就是就业的推测。第二是要适应个性发展,再好的我对它不感兴趣,我去学就会成为负担。

  我碰到过多的考生和考生的家长,一再的讲我对这个不感兴趣,当时是调剂的,我现在怎么办。新高考一个很大的要求是将来和兴趣要PK。

  总之,高考虽变,我心依旧。考生的心愿依然是想上好,好大学,上自己心爱的学校。所以,我们要把握导向,珍惜选择。谢谢大家!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怎么样?盘点中国比较有实力的医学院! 下一篇:文科生可以学医吗?文科生可以报考的医学汇总!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补习学校
补习学校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