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规则是怎样的?高考命题人背后的秘密揭秘!
高考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08-21 18:20:23

  高考是整个社会都比较关注的。大家都参加高考并对高考的严肃性很是认可,但在大家参加高考的背后,有没有好奇过关于命题人的事情呢?命题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也并没有关于高考命题人的揭秘,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揭秘一下高考背后的传奇人物——命题人,揭秘高考命题规则。

  高考命题人主要由三个群体组成:大学教授、高中老师和学科教学研究者(教研员)。三者的比例依次递减,大学教授占的比例较大,一般学科组长都是大学教授。

  教育部考试中心有一个库,为了保持高考试题的稳定性、连续性,库几年才一大换,一般几年内换的人不多。教育部考试中心会在每年1、3、4月份,选择一部分高中教师和一部分大学教授(以各地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为主),充实进命题库。

  为什么高考命题人要以大学教授为主?

  这是因为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高校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需贯彻到高考中;高考试卷的命题精神,又引导着高中教学。显然,高中教师与教研员作为高中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对高校的人才需求不如高校教师把握,而且有太强的主观性。

  那么,哪些大学教授和高中教师,可以成为命题人呢?标准可概括描述为“一优三非”——

  一优:即在行业内,高校老师一般都是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高中教师和学科教学研究者一般是有长期教学或研究经验的中学特级、高级教师。
#p#副标题#e#

  三非:

  1非:指的是高中教师不能是高三课任教师。因为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有自己的侧重和偏好,这种偏好会体现在他的命题中。

  2非:指的是不能有直系亲属参加当年的高考。

  3非:指的是未参与过高考补习、辅导、讲座、编写教辅资料等工作

  命题人每年都需要签“保密协议”。虽然这个身份是对个人能力的极大肯定和荣誉,但不能对外透露。成为命题人后,每个人首先要上一节安全课,要求在高考结束后,不能撰写点评高考题目的文章,不能对外宣传自己曾是命题人的身份,不能接受媒体采访。

  在高考里,除了临时从各地抽调来的上述老师,还有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中较重要的,就是各个学科的学科秘书。每年除了命题,这些学科秘书的主要任务是调研高考试题的各种反馈,协助拟写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命题期间,他们是命题老师的指导员、参谋员,起到的是“科学把关人”的作用。尽管不负责具体出题,但学科秘书一直被业界称为高考试题的“灵魂人物”。

  学科秘书一般从大学复读博士毕业生中直接招聘,要求相关博士学位,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能熟练使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 ,中共党员优先,年龄30岁左右,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p#副标题#e#

 

  高考命题一般有一个固定周期。大概每年3月上旬,命题人就会接到相关通知,由各地招生考试部门负责,将命题人员集中送到一个神秘的地方。这个地方一般是选在位置偏僻、省级以上的疗养院。这些疗养院警卫森严,一般由武警把守。只要进去了,在命题结束前是绝不能外出的。对外统一的口径是:这些老师出差了。只是这个出差时间有点长,一个多月。

  被选中的老师们通过体检后,就正式进场了。命题人不能携带通讯工具,较近几年手表都不允许带了,书和教辅资料也一概不允许带,只允许带随身衣物加个人洗漱用品。疗养院生活条件当然没问题,每天伙食标准很高,有各种娱乐、锻炼设施。

  命题老师入场时,就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早些年命题老师在工作人员的监视和录音监控下,还可以亲自与家人通电话;后来改由工作人员打电话,替老师们报平安。

  武警把守的疗养院,片纸不能流出。疗养院内负责清洁和照顾日常起居的工作人员,更不允许触碰纸片。命题工作房间24小时无死角监控。不需要的草稿纸等,由2位老师在2名武警的陪同下,每天在指定地点焚烧,确认完全烧尽后才可离开。稿纸、写没写过字的纸,统统不得带回住宿房间,也是24小时监控。 

  每个学科的每个题型,由两位命题人负责,每个题型初步出15道题。

  然后,选题人要从每个题型的15道题中,选出较的题进行组合。

  选完题后,有工作人员负责把题目跟网上和市面上的参考资料进行对比,题目和解题思路过50%雷同的,会被换掉。所以说,市面上的资料,只有和高考题“高度相似”的,没有“完全相同”的。

  筛选完后,经学科秘书和长审核,较终选出今年的高考题目和一套备用卷。命题工作大概会持续到4、5月份,一部分命题人出完题,做完参考答案就可以回家了。但选题人和各学科主持人要一直待到6月10日,进而转战阅卷工作。
#p#副标题#e#

  ①一切以教材和大纲为准

  高考命题要求每一道题,无论分值大小,要在《考试大纲》上有相应的考点对应;其题意、描述、问题、解答都需要在教材上能够找到依据。《考试大纲》的每大块内容都要覆盖,而且要注重交叉,各有侧重。知识点的考频,也可以在《考试大纲》上查到。

  出题人就某道题的考点罗列及援引,经常比考题本身要长,并且不会出现纲内容。这就要求命题人员有极高的理论素养,不是简简单单把考纲看一遍就可以的。

  这也启示广大考生:当复习接近尾声的时候,考生更应该回归教材、仔细阅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②不能立异,但需要标新

  高考对教辅资料和各种模拟题的掌握,可以说是较的。出题的地方会有几个大书架,市面上各种教辅资料及教材都会被搜集到这里。

  存放这些资料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给命题人员开阔思路,而是防止所出题目出现重复,尤其是数学、理综、文综后面的大题,某种解题思路不能已被他人所用。如果命题过程中,有人提出某题和市面上某题差不多,那就要把该题找出来。如果命题点的资料架上没有,会有人员去市面上“挖地三尺”找。

  不仅如此,5月份后到处热销的联考卷、推测卷、培训卷,都会源源不断地送来,进行比对、去重。这就要求命题人不仅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极丰富的实践经验。

  ③要准确推测试题难度

  “小白鼠”功不可没

  对于命题者而言,某个考生得了多少分并不重要,群体的平均分才是考量的重点。试卷命制出来,平均分也就基本定了。每科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分数分布,客观题的得分率,等等,会有具体的推测,而且会对比往年。客观来说,所谓高考试题“难一年,易一年”也是有这个可能的。
#p#副标题#e#

  对试题难度的判断到什么程度?用一位命题老师的原话说是:还没高考,平均分就已经定了。一个80分水平的考生,考不出90分。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命题者的水平高,还要感谢提前高考的“小白鼠”。

  “小白鼠”有两种,一种是命题完成后,会有当年的数十名考生提前考试,试考成绩就是他们当年高考的较终成绩。

  这些考生的选拔标准其实很简单,是成绩中游、来自教学水平居中的高中。每个省较出名的几所高中的学生,是不会被选上的。这些考生完全不知道自己试做的是高考题,考完了也不能放出去,要一直等到高考结束才能回家,所以也相当郁闷。

  另一种“小白鼠”是没有参与命题的高中教师,也到隔离区进行试考。当然,他们主要是为了给试卷挑出各种毛病。

  根据测试生的成绩和试考老师的意见,命题人会对题目进行微调,在这种情况下,十之八九会将题目难度降低。较后试卷才会定型、印刷。

  命题是个极其繁琐的过程,从出题到题目的标点符号,包括一个词语是否可能出现歧义,都要反复商榷,一般会有两三个通宵不眠夜。

  英语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还需要从近几个月的国外杂志中,几百上千篇文章中挑选出主题积极向上的、生词量比较均衡的、语法涵盖的文章,进行出题。

  语文作文的命题过程,首先是要翻阅的模拟题,坚决避免被推测到。有时作文命题带有的偶然性,比如有一次命题期间,一位命题老师的父亲去世了,后来这位老师得知消息的时候痛哭不已,伤心之余后悔自己没有好好陪伴父亲。这位老师的经历也刺痛了其他老师,引起共鸣,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就与“生命”相关。

  如果语文和英语的命题有的弹性,那么数学卷的命题特点只有一个:忠于课本。也就是说每道题需要要在教材里找到援引,考纲的内容每大块都要覆盖,而且要注重交叉和侧重。
#p#副标题#e#

  较后一步是印刷试卷,这个时候已经到了5月底6月初。会有几个指定印刷厂在动用大量警力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彻夜不休工作两天,印刷出试卷。(这几个印刷厂可以说是那几天保密程度较高的地方之一!)

  每种试卷其实都是两套,正式加备用。而且除了命题人,没有人知道哪套正式、哪套备用,正式和备用也不在一个地方印刷。但如果没有极其重大情况发生,不经中央批准,高考是不会轻易动用备用卷的。即使当年四川发生的高考试卷被盗案件,也没有启动备用卷。

  延伸阅读 

  “消失”

  王建国(化名)老师记得,两年前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他一回到教室,班上的学生们就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们已经和老师分别一个多月,至今都不知道,老师突然“消失”是去了一个“秘密”地点,参加高考命题。

  “开心。”王老师如此总结长达一个月的封闭命题时光。在他看来,能有机会出高考题,是“无比荣幸的事”。能够看到高考试卷如何诞生,一直是这位中学老师的愿望。

  今年,他又一次被选中,成为高考命题人。

  然而,这份荣幸却始终不能分享,不能声张。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命题人的心情始终兴奋紧张交织。

  张爱君(化名)老师也曾参与过高考命题。她说,被邀请去参与一份关乎数万考生命运的试卷命题工作,无疑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肯定。但是由于高考试卷属于机密,她出题前就被告知:“哪怕是无意识地‘泄题’,就会进监狱。”

  其实,被邀请参与命题的老师,如果不愿意,也可以拒绝。但一旦签了保密协议,就没有“回头路”。

  命题老师的身份保密,是重中之重。除了学校校长,张老师只告诉了丈夫自己参与命题的事。其他人都不知情。女儿以为“妈妈回老家了”,亲戚以为她“出国了”。

  临行前,命题人也只知道自己的“归期”。至于会被“关”在什么地方出题,和什么人在一起,都不清楚。

  张老师说,保密协议还规定,“三年之内,命题人不许以‘参与高考命题’的名义进行商业宣传,不能用于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
#p#副标题#e#

  出题

  出题人不允许使用通讯设备。张老师“消失”前,干脆就不带通讯设备,“这么做也是为了减少麻烦。因为到了命题驻地,身上的通讯设备都会被收走,直到高考结束才能归还。同样,高考结束回来时,命题期间写的、用的东西,也不能带走。”

  人身限制也必不可少。张老师回忆说,命题的地方有武警站岗;电话有监听;办公楼里始终有电子干扰设备,“辐射是很大的”。命题人不许私自离开驻点;允许休息时间到院子里散步,但需要两个人以上。

  为高考出题的人,工作强度很大,一般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午夜。张老师说,那真是“心无杂念”,每天就想一件事——出题。“有时回到房间,洗澡的时候,也在思考题目。”

  一道题目的诞生源于集体智慧。在由高校老师、中学老师组成的命题团队中,的题目都要达成统一意见才能“面世”。

  张老师说,她参加命题那年,的题目她都参与制定,并且与其他命题人一起商量、论证,反复试验、检查,直到全体意见统一,不再有分歧,题目才算完成。

  出题过程复杂,要求命题人考虑、谨慎。这其中不仅有科学的考量,还有对试题语言以及考生理解力的判断。张老师说,有时候,内部会出现“激烈的争辩”。

  “归来”

  高考开始那一刻,也是命题老师“大考”的时候。他们生怕卷子上出现意想不到的差错,也怕试卷难住寒窗苦读的学生。这种紧张的心情延续到了考试后。一如一部电影问世,导演关心票房一样,命题人也格外在意考生的感受和同行的评价。

  王建国老师“自由”后,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搜罗网上对高考试题的评价。“还不错,都说比较简单,没有特别偏,特别怪”。他说到这里,露出了笑脸,不是命题人的得意,倒是带了一点“讨好”考生的意味。

  张爱君老师“被解放”出来后的第一件事是拥抱她的老公和孩子,并高喊“自由了”。她至今还不能公开自己当年“消失”一个月是去做什么。但她说当年考题遭到考生抱怨,甚至“骂声”,说是“太难了”。

  至今让她还耿耿于怀的是一些所谓的“误读”。高考结束,常有被邀请解读高考试题。而亲身参与一个多月命题的张老师却说,这些“局外人”的解读大多是“胡说八道”,他们并不了解命题人本身的意图,只是根据答案做的猜测。虽然觉得可笑,但也很无奈,因为按照协议,她不能做辩解。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高考
上一篇:高考复读怎么调整心态,怎样在复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一篇:高校报名时间、军训开始时间、军训周期汇总
预约领取试听课
我们为您准备了
  • 学业水平系统测评
  • 个性化针对教学计划
  • 线下逆袭试听课
  • 系列学科学习资料
确认预约
热门活动
补习学校
补习学校
考前冲刺
考前冲刺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艺考冲刺 不一样的艺考培训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个性化一对一 小班课辅导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