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与高中的学习知识,应该是不断提升的过程,无论是难度还是深度,那么对于数学科目来说,初中的数学与高中的数学之间的连接紧密吗?学生们应该了解哪些关于初中与高中的数学知识呢?对于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小编可以为大家分下一下,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关于数学知识与学习的相关内容。
为什么初高中数学不衔接?也不是完全不衔接,高中的很多数学内容,如代数、三角、几何等,都在初中阶段就有的基础铺垫。但是,是不是衔接程度越高,就说明教材编得越好呢?
要说内容不衔接,小学到初中数学课本内容的突变更大。很多在小学数学课老是或接近的学生,到初中时数学成绩就明显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学数学课就是一场对智力的测试和考验,为了避免打击很多学生的自信心,小学数学课本一般都按较容易的要求来编写。但是,人的智力是正态分布的,即只有较少比例的人能学好数学,而大多数人再怎么努力数学成绩就上不去。小学阶段,学生的优劣分布并没有初中高中择校后那样明显,大家基本还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此时强化训练,打下童子功,不少学生还是能以后天之勤奋补先天之不足的。可惜学校教育就是如此,一味减负。不少着急的家长和学生就会向课外寻求知识的补充,校外培训、数学学习等等也就应运而生,这说明教育是需要分层次的,太简单的课内数学学习内容已经不适应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初中阶段数学明显比小学的难度上升,一些学生已经不太习惯了,但又有部分学生感到不够。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有些地方的中考比高考还要难,高中学校对的学生吸引力很大,但初中数学课本的编写还是就低不就高,虽说比小学难了不少,但对好学生而言还是“吃不饱”。大家又各显神通寻找增强自己的课外途径。可以说,初中是正式划分和平庸学生的开始,中考后进入高中的学生,皎皎者向学校聚集,大家将来的学业前景已初见端倪。
初中阶段没有带入高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就是平面几何,这方面的内容虽然也有计算题,但较锻练人的其实是证明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就由此得到训练和增强。虽然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有证明题,但平面几何地结合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复杂多变的题目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初中生还不能进行太复杂的思考,把平面几何主要放在初中是不适宜的。高中虽有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但都无法代替平面几何的地位。可能有些人觉得学数学就应该学习怎么用才重要吧,但数学学习的一大目的,就是要练就逻辑推理这种无用之用。当今很多大学生,一到数学考试前就问老师“有没有证明题”,可见他们还处于基本没怎么学数学的状态。
来到高中阶段,较重要的任务就是高考,学习内容已经没需要强调减负了,因而高中数学增加了很多初中没要求的内容是正常的。在我看来,高中数学课本的编写仍然偏于简单,大概是因为高中生源的分化更明显,为了照顾大多数还是不敢要求太高。高中的学校,肯定不满足简单的课本,他们可能会另起炉灶,为学生们量身定做更适合的学习内容。而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还在为学习内容没有紧密衔接而发愁,差距就这样明显扩大了。
学数学就是一种心理的历险,考验的不仅是智力,还有情商,是一种很综合的个人素质。大部分学生到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方法还是没有改进,他们也想像学霸们那样纵横捭阖,无奈一道稍难一点的题目就让他们的学习能力见到天花板了。
大约是在九十年代末,从某一年开始,高中的数学开始与大学课程衔接,要讲授微积分、概率统计等基础知识。为什么呢?因为高考这种长时间无效率的刷题备战,并未真正让大部分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好方法。到了大学阶段,除了进入数学的学生能适应数学课程的学习外,非数学的数学课程如高数、线代和概率统计等只有进入大学的学生能应付,二线大学的很多学生已经学得很吃力,三四线大学学生就没几个能学好数学课。有关方面在想,如果高中能打下一点大学课程的基础,是不是会好一些?这才有以上所说的衔接。但这种“剧透”并没有让数学课的学习根本改观。较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数学的学习有难度,很多人还只把它当成应用在其它学科方面的工具,因而实际运作起来就捉襟见肘,马虎应付,只好“临急抱佛脚”。高中甚至大学非数学数学教材普遍的较大的弱点,不是什么衔接的问题,而是不重视逻辑推理的训练,这才是能否学好数学并用好数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