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建立新的高考制度,对于哪类学生比较不利呢?
高考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11-30 11:52:49

  2017年关于学生的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旨在推动教育体质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那么在建立了新的高考制度之后,新的高考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对于哪些学生比较有利,对于哪些学生比较不利呢?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去注意的事情,那么学生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可以帮助大家尽早的做好相应的应对策略。

2020年建立新的高考制度,对于哪类学生比较不利呢?
2020年建立新的高考制度,对于哪类学生比较不利呢?

  新高考的四大“变”

  首先看“变”的地方。我们的高等教育走到今天,已经是大众化后期了,很快会进入普及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就要求要改进和完善考试选拔制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之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从“专才”模式,要向“通才”模式转变,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促进我们招生机制的变化,我们的考试制度需要要跟着变革。
#p#副标题#e#

  变革在哪里?我给大家解读一下背后的含义。

  第一,高考由原来的3+综合,改成了3+3,后面的“3”是由原来的综合科目演化来的。

  第二,志愿填报方式的改变,有的省份开始把放在首位,有的省份是跟学校平行。

  第三,录取的标准,从原来单纯的看分数,现在演变为“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把录取的标准进行了分解。

  第四,高职招生标准选拔方式跟学术型的选拔分开。为什么这样改?因为在大众化阶段我们的高考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强调的是适应。你想上大学,时候、阶段都可以上大学,我们的高考不是把一部分人挡在学校门外,而是要诊断你,看你适合哪个、哪个学校。

  新高考把和上海作为试点,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基础教育比较扎实。两个地方都是3+3的模式,但是导向有一些差异,下面简单做一个比较。

  上海选考比重较小,3个统考科目各150分,后面是学业等级考试。我们新一轮高考改革有意识要降低高考竞争的难度,选考的比重占整个高考的比重进一步下降。较后填报志愿的时候,上海每门只差了30分,三门90分;的比重稍微大一点,是60分,三门就是180分。取消的录取批次,实行三段报考志愿,80个平行志愿,实行的是优先,上海实行的是院校和志愿平行录取。

  据我个人的观察,舆论界、考生还是比较倾向于上海的方案,其他省市的方案基本上是从这两个方案当中选择。选考方面,大多数省份会像上海这样只考一次,像这样考两次的比较少。大家会问,美国的高考(SAT)每年考七次都可以,为什么我们两次都不行?大家别忘了,美国跟中国的考试是不一样的,美国注重的是学习能力考试,中国注重的是学科考试,也就是说我们的考试跟课本学科是挂钩的,各个地区的教材版本也都不一样,中国的卷子如果考两次就困难。

  新高考的三大“不变”

  刚才讲了“变”的地方,“不变”的是什么?较重要的三个。

  第一,作为社会性考试,公平重要,所以,无论是自主招生,无论是科目改革还是录取制度改革,新一轮高考改革都把公平性放在首位。社会公平就要有一个客观标准,就是高考按总分录取,无论怎么改,都是以分数来决定你填报的志愿顺序。

  二是个人的发展需求没变。我们考生的愿望是什么?追求学校、追求,这是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我总想考一所好的学校,为什么?将来找一个好工作。为什么找一个好工作?将来有一个好的生活。

  三是适应大众化、普及化的需求没变。中国的高考是考试,是社会的代表,所以从层面来讲,高考改革就要适应大众化、普及化的需要。因为这个社会是分层分类的,什么样的人才都要有,上面要有领袖人才,下面要有技术人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考试要增加选择性。

  也就是说,高考无论怎么改,高考在教育、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没有变。上面这三个不变会影响到我们后面的选择。
#p#副标题#e#

  新高考对谁不利?

  第一,对男生不利,因为两门课,外语跟中文,女孩子考起来比较占便宜。

  第二,对2017年考生不利,因为刚刚试点,还没有总结出规律。

  第三,对小学科不利,报考的人少了,对学校排课不利。比如的7选3,排列组合是35种组合,有多少中学有老师可以承担这样的课程?而且管理起来压力也很大。

  第四,对普通高中不利,因为我们的普通高中师资没有重点中学师资厉害,人数也没有那么多。

  第五,对大学理工科类招生不利。

  再看总分。上海是540分,是630分,对考生而言较关心的是怎么样能获得更。考试改革的结果,地理和生命科学报考的人越来越多,物理却越来越少了。上海有7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地理,物理只占30%。

  2017年,高考生共有29.13万,选考物理的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高考招生报名人数的31.987%,而2016年是26.86万人,有63%的理科学生考物理。考物理的锐减一半,不要说中学物理难以维持,我们的人才培养也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不学物理?考生觉得物理比较难,跟学霸一起考他会垫底,那么他就不选了。在上海的报考中,地理、生命科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因为这两门科目放在高二考,高三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重点对付语数外。所以,学生、班主任、家长他们的考量是从总分制出发的。正是因为这样的角度,不喜欢学地理的人,不喜欢学生物的人也会来考,因为这样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放在高三阶段。

  影响我就不多说了,将来考生他的重点是放在前面那个“3”上,后面的“3”因为难度低,所以家长也好,班主任也好,对这方面重视度相对小一些。

  “选科”必然造成“走班”制。会带来哪些问题?课程会开不齐,因为35个组合或者十几门的组合,不会全部都开。另外是分值转换带来新的不公平,学业考试分数不一样,你的等级要么划上去,要么划下来。另外,新的选课制不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会带来博弈与机会主义思想。

  应对新高考的两种导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新高考要怎么应对?我主要提出两种导向。

  导向之一: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以“不变”应“已变”。

  在座的很多是规划师,也会帮助考生填报志愿,实际上这是战略性的东西。把这个把握好了,考生自己就会在这方面有很好的选择。学业考试因为分值比较低,难度比较低,相对来说大家就不会太重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前面三个学科上。所以,大量的信息需要考生和学校关注,高校要把自己的理念向考生、向中学的老师宣传。

  导向之二: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自己的优势在哪儿,我们的特长、我们的成绩、我们的兴趣在哪里。有的同学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特长,但他对这个却不感兴趣。还有优势跟兴趣之间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有些人不是天生有兴趣的,比如钱伟长上清华的时候学的是历史系,九一八以后他说我学这个有什么用,我要学工科,所以他就学习了物理。

  还有要知彼。这个“彼”是招生的学校,所以你需要关注院校的信息,同时也要关注竞争的规则,高校的规则每年都会有微调,这是每一个考生要关注的。

  “机”在哪里?第一个机遇,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就是会走通才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里面就讲到通识教育、教育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现在高考是语数外,为什么要考这三门?因为这三门是你接受高等教育应该具备的基础。

  另外一个机遇是分类招生,包括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专项计划以及很多不同的计划。

  总之,高考虽变,我心依旧。考生的心愿依然是想上好、好大学,我们要把握导向、珍惜选择。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新高考
上一篇:双建设大学名单公布,考生需要怎样的努力才可以考上呢? 下一篇: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即将发布,各科题型新变化率先预览!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